有深度的少儿动画,和骗小孩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
在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或许应当向这样的动画人致敬:感谢他们曾为我们带来,也将在未来为更多的孩子们带去,有着连“大人们也会觉得酷”的少儿动画的童年。
文/ 彼方
前两天,一段少儿动画《超兽武装》的视频片段在微博上引发了热议。大家可以先看看感受一下:
这位剧中的大反派面对前来阻止自己的主角们,冷静地说出了一个类似于“屠龙者最终会变成恶龙”的故事,并以此反问主角阻止其复活的目的。主角们则被问得哑口无言。
在这个视频的评论区当中,有许多网友都留下了类似于“超纲了”、“我以前看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注意到呢,毁童年了”、“这些根本就不是给孩子们看的动画”等等的评论。在感到惊讶之余,很多人也给予了创作团队非常正面的评价。
其实近年来,大家对于少儿动画当中内容深度的讨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这样的讨论热度还甚至一度在各大泛二次元媒体当中掀起过一阵“毁童年”的回顾风潮:诸多经典的少儿动画都曾被拿出来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吐槽与分析。
而其中最为多见的,则莫过于把儿童向动画中一些“黑深残”(指内容黑暗、主题深刻、剧情残酷)的内容拿出来重新复述解析,让观众大呼自己的“童年白过了”的视频类型。
《黑猫警长》中《吃丈夫的螳螂》这一集经常成为“童年阴影”类视频吐槽的主要对象
在这样的舆论大环境之下,这些颇有深度的少儿动画被简简单单地贴上了一个“毁童年”的标签,随之成为了吐槽与恶搞的对象。
吐槽与娱乐本也无罪,但身处娱乐至上的年代,这样的趋势也确实容易让我们忽略掉一些或许更加值得留意的事实:虽然受限于受众,少儿动画的内容普遍偏向轻度和简单易懂,但若要把成年人在观看过后也能得到启迪的内容嵌入少儿动画这一媒介当中,事实上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任务。在这些动画的背后,动画人需要付出的,是不亚于乃至更甚于制作其他类型动画的卓绝努力。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借这个机会,就让我们一起来简单地聊一聊少儿动画与深度内容的话题。除了吐槽,这些少儿动画作品与它们背后的动画人身上,有着更多值得我们探讨与为之发声的东西。
少儿动画从来都不缺少深度
有人说,儿童向作品的故事内容都是童话——并非因为这些故事的舞台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而是因为在这些作品当中,无论是角色的性格还是情节的设置,往往都是被最大程度地简化过的。
在这些作品当中,故事的舞台虽然跨度极大,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但故事的冲突矛盾往往集中在日常生活当中。剧集的形式也大多采取类似于情景喜剧(Sitcom)的单元剧形式。日常不断重复,而时间就如同静止一般。
日本国民级少儿动画《樱桃小丸子》和《海螺小姐》都采用的是日常单元剧的形式
而故事里的情节冲突往往简洁明快,角色的善恶观念也往往是绝对而二元的: 许多人物非善即恶,好人一定会获得幸福,恶人则终将遭受报应。
二元对立的正邪观念出现在各种题材的儿童向作品当中
而事实上这些说法虽然听起来不假,但也并不绝对。无论在哪个国家,少儿动画作品当中从来都不缺少哪怕是成人也需要好好品味一下的深度内容。这里举一个不太常见的例子——儿童向作品当中的“反乌托邦”情结。
学术趴曾经介绍过一部在日本国民级少儿动画《蜡笔小新》历史上,被粉丝普遍认为立意与内容最为深刻的剧场版——《蜡笔小新之呼风唤雨!大人帝国的反击》(下称《大人帝国》)。
在这部剧场版当中,反派阿健创建了一个“20世纪博览会”,意图利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民众对于60-80年代繁荣时期的的怀念之情,将大人们的心停留在那个年代。而把这些陷入幻想的大人们拯救出来,也就随之成为了小新他们的任务。
无独有偶,在世界范围内大火的少儿动画《小马宝莉》当中,也曾出现过令人拍案叫绝的“反乌托邦”内容:在第五季的第一、二两集当中,小马星光熠熠在小马国边缘建立了一个”乌托邦“小镇,每一只在在小镇里的小马都放弃了基于自身特质的个性与“可爱标志”。它们试图建立一个每匹小马都一模一样,没有了个体差异的马群社会。而随着主角一行人对于小镇了解的的加深,他们也开始质疑起了这一种“平等和谐”的社群模式。
小镇里的小马用相同且有些惊悚的笑容迎接主角们的到来
对于很多人而言,或许很难想象为什么许多在面向成人群体的动画或者文学作品当中也很难表现好的主题,竟然可以很恰如其分地在儿童向作品中得到呈现,并且这些深度内容还在不断地增加。而这一点,首先就和儿童角色的塑造密不可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徐寒梅曾经这样描述少儿文学当中的儿童角色的特点:
“(少儿文学中的许多主角)都是神化了的儿童,他们既具备强势人物呼风唤雨的特点,又有弱势人物幼稚可笑的特点,他们的无所不能常常遭遇他们的幼稚和率性,甚至是自以为是,这种放大了的冲突构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制造出滑稽、夸张的故事效果。”
在儿童向的各类作品当中,作为主角的孩子们虽然性格与能力各异,但他们对于是非判断都普遍有着最为原始与单纯的直觉。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多有顾虑,而往往会选择以自我为中心,对于相异于自身价值观判断的行为作出最为直接的反应。
少儿动画的剧组的成员们便由此得以借这些动画中的角色直抒胸臆,表达出他们对于某些事物与社会现象最为直接的情感价值判断。而由率性而幼稚的孩童性格所带来的剧情冲突,又往往会引导出许多“不按套路出牌”的矛盾,使得剧情变得非常有戏剧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少儿动画其实也算得上是非常适合表达深刻内容的载体之一。
《数码宝贝》中性格各异的少儿角色演绎了精彩的群像剧
而如果我们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自20世纪初叶以来,在欧美的多个国家也同时兴起了“儿童优先”(Kids First)的少儿文学风潮。在路易斯·卡罗(《爱丽丝梦游仙境》作者)、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金银岛》作者)、马克·吐温(《汤姆· 索亚历险记》作者)、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作者)等作家的笔下,孩子们往往更加独立且富有主见,也经常在没有成人的帮助下进行冒险,独自克服诸多连成人都难以应对的困难。可以说,动画当中深度内容的出现也是非常吻合时代潮流的。
《汤姆· 索亚历险记》
而虽然少儿动画的主题深度是可以远超人们所想,但我们也仍需记得这些动画的主要观众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要在少儿动画的载体当中完整、恰当而易懂地呈现一个深刻的主题,离不开它们背后动画人的奇思妙想与卓绝努力。
少儿动画的匠人们
有一位计算机系毕业的博士朋友曾和跟我分享过这么一段经历。在成为博士候选人之前,他的博士生导师曾交给他一个任务:你需要将一个非常专业的计算机概念解释给三个人听,并让他们对你的答案感到满意:一位学界的大牛、一位与你专业不同的同级生,以及一位街边随意拉来的路人。
而制作少儿动画的创作者们面临的课题,或许完全不比上文提到的第三个任务轻松。曾为Netflix、Discovery Kids、Disney xD、Cartoon Network LA等多个欧美电视动画频道撰写电视动画剧本的资深编剧卡洛斯·布里彻(Carlos Bleycher)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少儿动画的观众:
卡洛斯·布里彻
“(儿童动画的观众们)无时无刻不在进化,他们完全无法被预测,同时却也很了解他们所想要看的内容。这些观众实在是太富有创造性了,因此你很难用一个逐步渐进的、传统的三幕式剧本去吸引一个7岁的男孩或女孩...我们在呈现方式上也需要多加考虑。”
为了让孩子们在体验深度内容同时也能保持好奇心,同时还要规避“黑深残”内容所带来的暴力等各类成人要素,优秀的少儿动画制作者往往会选择以各种别具匠心的方式精心“包装”这些深度的内容。
为深度内容披上一层奇幻故事的外衣,一直都是少儿动画中常见的一种呈现方式。从剧情的架构上来说,少儿动画的剧本创作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近代少儿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英国的儿童文学学者彼得·亨特(Peter Hunt)曾在研究中提到,少儿文学自诞生以来,其创作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民俗、传说、童话以及口授传统(Oral Tradition)”的。
彼得·亨特的著作《少儿文学入门》
这种传统也延续到了少儿动画的故事创作当中。因此具有架空的世界体系或者大量非自然元素的冒险类作品就在少儿动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故事的主角也不再限定于人类。
《咱们裸熊》
《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
即便是在《蜡笔小新》、《哆啦A梦》等主要以现实为背景的动画作品当中,穿越到全新的“异世界”进行冒险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为此,每一次动画的创作者都需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大量精力,为冒险故事的舞台创造严谨而新奇的世界观设定。
《怪诞小镇》的舞台是一个充满各种超自然现象的小镇
《虹猫蓝兔奇侠传》构筑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武侠世界
同时,少儿动画对于夸张表现的高宽容度,也让这些少儿动画成为了许多动画人对动画表现形式进行探索与试验的“试验台”。许多如今非常知名的动画人,都曾在少儿动画的片场挥洒过他们的汗水。
比如,因执导《宣告黎明的露之歌》、《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等作品而蜚声国际的日本导演汤浅政明就曾经是《蜡笔小新》片场的“勤杂工”,担任过片中原画、分镜、作画监督等多个职位。在《蜡笔小新》的各集动画当中,他也曾创作过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汤浅政明曾负责的《蜡笔小新》场景
这些动画人的努力无疑确保了故事的趣味度与想象力。而或许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应为人所尊重的,则是内容创作者将富有深度而有趣的内容放入少儿动画时,所展现出的高度责任心与人文关怀。
曾经参与多部《哆啦A梦》作品制作的本多敏行导演曾经透露过《哆啦A梦》中这样的细节:
胖虎的妹妹“ジャイ子”(胖妹)没有名字!!? 胖虎本名叫“剛田武”,因此按理来说他的妹妹也应该有正式名字才对。不过作者藤子・F・不二雄老师担心如果给这个并相貌不是很可爱的角色取一个大众的名字的话,那么(在现实中)和她重名的女孩儿就会在学校受欺负,所以一直没有给她取名字。
《哆啦A梦》中的角色胖妹
可以说,对于流传于世的优秀少儿动画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是一切创作的出发点。作为少儿作品的内容创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作品内外,都有着向孩子们传递他们心中认可的价值的愿望。
藤子・F・不二雄
而向作品中加入深度内容这一行为本身,在动画这一行业当中也经常意味着挑战传统与固有印象,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这些创作者们的勇气。
执导了许多人的“童年阴影”——《黑猫警长》的戴铁郎导演曾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谈起创作《黑猫警长》时所遇到的阻力:厂里的领导们曾经认为作品“里面打打杀杀,不符合传统美学,里面的科学道理也没有什么艺术性。” 作品的制作和播出一直未得到美影厂的支持,他只能独自一人进行改编剧本和设计场景的工作。在前两集制作完成的一年半以后,作品才幸运地获得了总局领导的认可。这才有了后来被大家传为经典的《黑猫警长》。
戴铁郎与《黑猫警长》
而《大人帝国》的导演原惠一选择将其搬上荧幕事实上也同样冒着极大的风险。《大人帝国》是他执导《蜡笔小新》的第六部作品,本可选择继续延续之前的风格、保持稳定的票房预计的他,做好了“该作品失败的话就此从与《蜡笔小新》诀别”的觉悟,最后做出了这部获奖无数、日后为小新迷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剧场版动画。
原惠一导演与其作品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可以说,能够看到这些富有深度的儿童向作品,是作为观众的我们的福气。
结语
针对儿童向动画的内容,日本少儿漫画家きわ(@kiwaPW)曾在推特上发表过一段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评论:
所谓的“儿童向的内容”是指,“大人们将自己觉得非常酷的内容,用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们的创作内容。”
而所谓的“骗小孩子的内容”是指,“大人们自己都不太喜欢,但是估计孩子们会喜欢,以此标准进行推测而做出来的内容。”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我想那些将“大人们也会觉得酷”的思想,以或梦幻或平实易懂的方式加入动画作品的动画人,或许才真正算得上是“儿童向内容”的创作者。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动画才能超脱其他许多艺术形式,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教育形式之一。动画这种艺术形式本身,也得以伴随着这些深刻而有趣的内容,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或许应当向这样的动画人致敬:感谢他们曾为我们带来,也将在未来为更多的孩子们带去,有着连“大人们也会觉得酷”的少儿动画的童年。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